中国农垦:加快农业走出去提升垦地融合发展水平

中国农垦:加快农业走出去提升垦地融合发展水平

发布日期:2015-07-06 浏览次数:8076

十一五以来,安徽农垦把加强垦地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举措加以落实,通过建立集团领导联系有关地市制度,围绕城郊型农场开发,与农场当地政府加强联系接洽,找准垦地合作的切入点和地方发展的兴奋点等不同方式,主动融入融合发展,在现代农业示范、工业园区共建、城市开发建设、产业项目推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安徽垦区先后与宣城、淮南、蚌埠等7市、14县(区)签订了垦地战略合作协议,覆盖了12个城郊型农场,坚持以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为工作重点,加快垦区农业走出农场、走进市场,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进一步提升了垦地合作发展水平,切实增强了农垦在三农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通过实施订单生产,发挥农垦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多年来,安徽农垦把做好字文章作为立垦之本,在垦地合作发展战略指引下,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发挥自身在农业组织、科技、规模等方面优势,增强对所在区域的示范带动能力,从而实现垦地双方协同发展。

安徽农垦所属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备的种子生产、加工、检验、仓储设施和健全高效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自主培育、研发和经营的麦、稻、豆新品种达40多个,目前不仅拥有40万亩自有研发繁育基地,而且通过良种外繁,扩大了良种生产规模,提高了良种供应能力。其中,寿西湖分公司每年通过订单外繁种子2万多亩,解决了皖垦种业的规模化生产问题,辐射带动了农村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皖垦牌小麦原良种供应安徽60%以上的市场,为全省粮食产量十连增和农民收入增长十连快做出了巨大贡献。位于滁州天长市的倮倮米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周边乡镇,水稻种植订单面积达7.3万亩,带动农民8000多户,真正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二、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农垦的社会影响力

农垦作为国有企业,要勇于担当。不仅要走出农场、走进市场,整合省内乃至国内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运用国外资源,融入国际发展环境,提升跨国经营能力。

为响应国家加强中非合作的号召,安徽农垦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要求,立足自身农业发展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于2010年与津巴布韦政府签署了农业合作发展协议,合资成立皖津农业发展公司。2011年首期2个示范农场试种取得成功,实现当年进驻、当年生产、当年获益,首期试种750公顷小麦获得丰收,平均单产达6/公顷,较当地增产70%,初步探索了农垦在境外办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皖津公司经营的农场已拓展到7个,总面积达1万公顷,2014年又新开垦1个农场。皖津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丰硕成果,受到了商务部、外交部、安徽省政府和津巴布韦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皖津成功合作不仅增进了中津友谊,也为津巴布韦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以皖津公司为首,组建了以皖企为主的赴津合作开发联盟,利用联盟平台,组织省内外国企民企赴津合作开发,已进驻津巴布韦的企业有4家。协同省工商联组织了民营企业赴津考察,洽谈投资合作项目。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提升了农垦社会影响力,为农垦发展赢得了政治机遇和经济条件。

三、通过实施土地流转,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进城速度持续加快,给农村土地经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带来了新机遇。安徽农垦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支持、示范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农场及职工走出农场、走进市场,到农村流转土地。截至20156月底,垦区13个农场统一流转农村土地6.5万多亩,职工自发到场外流转土地10.2万多亩。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农场根据实际,以成立农场农业公司、混合制公司重新发包给职工大户、与社会上公司合股经营等不同方式,对流转来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安徽农垦把鼓励农场及职工走出去流转土地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好落实,一是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意见,指导所属各农场到场外流转土地,提升防范经营风险;二是通过内部贷款等融资方式,加大土地流转扶持力度;三是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典型引路的办法,引导各场到场外流转土地。

农业走出去,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农垦,进一步拓展农垦发展空间,提升了农垦经济效益;可以使农场职工从过度依赖场内土地向经营社会土地转变,增加了职工收入;可以示范带动农村生产经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生产潜力,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增强了农垦社会效益。

四、三个坚持提升农业走出去工作水平

一是要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的工作目标。农垦的主体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因此,农业走出去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我们始终坚持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在皖津项目中,既要按照省政府实现走出去的政治任务,更要抓住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环节,从方案设计、项目编制、物资配置等方面精打细算,确保经营盈利;在国内流转农村土地中,要求各农场按照集团提出全面启动、形式多样、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效益优先,多种形式推进农业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明确经济效益这个工作目标,农业走出去才有生命力。

二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思路。无论是走出国门还是走出场门,必须要坚持这个工作思路,只有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实效。在国际合作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国际项目既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大的背景进行研究,又要从每个具体项目的控制力、运作力等方面加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做好皖津项目,我们多次到津国进行实地调研,与对方进行多轮谈判,坚持既定原则,最终形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可行性方案。在国内流转土地中,我们不搞行政命令,鼓励而不强求,引领而不干预,由农场根据项目情况,按照市场规则自主决定,避免有可能给农场造成的经济亏损。

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土地流转是涉及各方利益关系调整的系统工程,决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经营。以什么方式搞好经营,必须要结合各场各地实际进行探索。受地域环境、场级经济发展、干部工作作风、职工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各场各地情况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所以推进农业改革一定要切合各场实际,通过试点引导,成熟一块、推广一块,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要按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租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引导职工参与土地流转,不搞强迫命令,避免可能引发的不稳定风险。在这方面,要鼓励各农场大胆试验和探索,决不搞一阵风一刀切。如,正阳关农场在土地流转中采取农场控股的混合制经营;水家湖农场因人财物力局限,由场农业公司统一对外洽谈,将流转来的土地交给职工大户、专业合作社经营;龙亢农场采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的方式流转经营,等等。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是现实可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中国农垦》2015年第2期)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