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发布200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农业部发布2003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发布日期:2003-01-27 浏览次数:5322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分析,2003年全 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东亚飞 蝗、草地螟、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和小麦条锈病等 流行性病害发生将达4级(1级:轻发生,2级:偏轻 发生,3级:中等发生,4级:偏重发生,5级:大发 生),土蝗、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烟粉虱等害虫 发生范围将继续扩大。+ 蝗虫 预计2003年东亚飞蝗夏蝗发生面积1500万亩, 达到防治指标面积1200万亩,接近近几年发生水 平。其中冀、鲁、豫的渤海湾蝗区、黄河滩蝗区及 部分湖库蝗区发生5级,津、陕、辽、晋、苏、皖蝗 区发生4级,琼、粤蝗区发生3级。北方土蝗受干旱 影响,发生范围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南方土蝗将出 现小范围的突发灾害。
草地螟 预计2003年草地螟发生面积3000多万亩,接 近1996年以来的平均水平。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在北 方大部农牧区发生数量大,一代幼虫发生范围广 泛,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张 家口地区和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区 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幼虫暴发为害。+ 小麦病虫害 小麦病害以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 赤霉病等为主,虫害以蚜虫、红蜘蛛和吸浆虫为 主。预计2003年条锈病继续呈严重流行态势,发生 面积1亿亩左右。其中,甘肃陇南、四川、重庆、 陕南、云南中西部、贵州西部和北部将大流行;湖 北、河南、宁夏、青海及甘肃中西部、陕西关中西 部将中等偏重流行;山东、河北等地将中等流行。 纹枯病发生面积约1.3亿亩,黄淮、江淮、华北等大 部麦区发生4级,江苏、河南局部5级。白粉病发生 面积约1亿亩,长江流域、西南及黄淮和西北的陕西 麦区发生3级,其它地区大部3级以下。赤霉病发生面 积约2500万亩,长江流域麦区(含川、渝)3-4级程 度流行。根腐病、叶枯类病害在一些地区将呈上升 趋势;全蚀病、病毒病、黑胚病等在局部地区将呈3 级程度发生。穗期蚜虫预计发生面积近2亿亩,黄淮 海及北方大部麦区发生4级,其中黄河流域大部麦区 5级。麦蜘蛛发生面积7000万亩,西北及鲁、川和河 北南部等干旱丘陵山区大部发生3级,其它麦区为3 级以下。吸浆虫发生面积3000万亩,北方麦区发生 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河北中部、山东西南部、河南 北部和东南部及安徽淮北局部和青海麦区发生程度3 级,黄河流域其它常发区2级。
水稻病虫害 预计2003年稻瘟病发生面积5500万亩, 接近常年。其中西南稻区发生程度4级,华南、东南 沿海和东北稻区3级,局部区域将严重发生。纹枯病 发生面积1.7亿亩,接近常年。华南稻区发生程度4 级,其它稻区3级,北方稻区将重于2002年。稻飞虱 在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稻区发生程度4-5级,长江 中、下游一季稻区4级,北方稻区发生有上升的可 能。其中,早稻生育期稻飞虱的发生将明显重于 2002年,预计发生面积2亿亩。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 1.4亿亩,有上升为害的趋势。西南、华南稻区发生 程度4级,其它稻区3级。螟虫发生程度重于2002 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发生程度5级,华南、江南发 生程度3-4级,其它稻区3级。预计二化螟发生面积 1.8亿亩,三化螟8000万亩。稻瘿蚊发生面积1400万 亩,发生程度重于2002年,发生范围将向北扩展, 其中粤、桂、闽、赣南、湘南发生程度4级,江汉平 原3级,其它稻区1级。+ 棉花病虫害 预计2003年第二代棉铃虫发生面积2600 多万亩,冀、鲁、新、辽河棉区发生4-5级,豫、 陕、晋、湘、川棉区3级,其他各省棉区一般为1-2 级。第三代棉铃虫发生面积4000多万亩,冀、鲁、 辽、皖、赣棉区为4-5级,豫、陕、鄂、湘棉区3 级,其他各省棉区为2级和1级。第四代棉铃虫发生 面积5000多万亩,冀、鄂、湘、赣等省为4级,鲁、 苏、皖3级,其余各省1-2级。棉蚜发生面积6200多 万亩次,苗期棉蚜在冀、晋、陕、辽、苏棉区发生 较重,大部为4级;伏期棉蚜在冀、鲁、湘棉区发生 4级,其他棉区发生偏轻。棉花叶螨发生面积4600多 万亩,蕾花期在冀、晋、苏发生4级,花铃期在冀、 湘、赣4级,其他棉区各时期均在3级以下发生。棉 盲蝽发生面积2300多万亩,其中蕾花期1100多万 亩,花铃期1000多万亩。冀、苏发生4级。甜菜夜 蛾、斜纹夜蛾发生面积4800万亩,鲁、皖、苏、 鄂、湘、川仍将严重发生,大部为4-5级。棉花枯、 黄萎病发生面积1700多万亩,除在冀、鄂发生较重 外,其他棉区均为中等或偏轻发生。棉花苗期病害 发生面积2400多万亩,冀、豫、晋、陕、皖、鄂、 湘、赣发生4-5级。+ 针对2003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的趋势,各 级农业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 方针,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早制定防治预案;落 实防治措施,组织好应急防治;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增强应急防治能力;强化技术示范、推广和指 导,开发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等无害化防病治虫技 术,推广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技 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的可持 续治理。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