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河农场培养“四新”农工

皖河农场培养“四新”农工

发布日期:2006-06-01 浏览次数:3015

安徽省农垦皖河农场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培育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四新” 型农工,加快“传统农工”向“新型农工”转变。 ——培育新型“农场主”。抓住新一轮农业改革的 契机,把外出务工腾下的2万亩耕地落实给本土留 守农工,推行“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种少数 田”的新机制,加快土地规模经营,农工刘江镇除 了承包场内300多亩水稻,还走出去承包农村700多 亩农庄,成为当地闻名的“大地主”。他不仅拥有 两台大型收割机,还拥有日本进口的高速插秧机和 旋耕机,他脑子活、善管理、会经营,成为新型农 场主的典型代表。
——培育新型养殖能手。农场利用水草丰富的资 源,依托城郊区位优势,鼓励农工开发“黄牛、山 羊、三元杂交猪、青年鸭”等特色养殖,以养殖协 会、养鸭经纪人等群众性经纪人组织为带动,培养 一大批养殖能人和养殖示范区,带动农场农工和周 边农工增收致富。回族农工何卫兵年饲养黄牛500 多头,年产值达150万元,个人纯收入达10万元。 养鸭经纪人彭和勤每年带动35户养鸭户养鸭25万 只,年产值250万元。
——培育新型创业能人。该场盘活劳动力资源,鼓 励职工外出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外出务 工近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5亿元,涌现了一大批 会经营、懂技术的创业能人。农工陈庆文在上海创 业5年后回乡二次创业,投资近150万元办起了一座 集休闲、垂钓、养殖、餐饮于一体的立体农庄,年 收入50万元,成为“凤还巢”典型。
——培育新型个私业主。该场以“国退民进”为平 台加快推进场办二、三产民营化,将植物油厂、医 院等企业全部出售给能干的社会自然人,盘活濒临 倒闭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以优惠措施激励农工 “洗脚上岸”办工业,开创米业、摩擦片汽车配 件、糖酒、服装加工、餐饮等产业,涌现一批富而 思进的个体业主,从而带动劳动力就业,实现以工 哺农。(王 洪)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