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亢农场:“三大关键词”引领农业科技创新
发布日期:2016-01-26 浏览次数:4181
图:
中央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意见指出,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垦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安徽农垦龙亢农场贯彻落实这个总要求,用科技、创新、绿色“三大关键词”引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垦地共建、科企联姻,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集成一批现代农业科研成果,探索形成农业增产新模式,示范带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2015年对于龙亢农场七分场职工张进兵来说,当是最大的丰收年,他经营的34亩田,秋收水稻3.35万公斤,并以每公斤2.16元的价格销售一空,午季小麦亩均单产达515公斤,率先实现了“吨半良田”。这一年,龙亢农场把“绿色增产”作为农业发展主攻方向,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的要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入推进高产攻关,全场3万亩小麦亩均单产550公斤、最高单产673公斤,水稻亩均单产780公斤、最高单产984公斤。回顾总结取得这些来之不易的农业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绿色”三项有力举措。
科技支撑体系日臻完善。龙亢农场是蚌埠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省农科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农场充分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组合优势和优厚资源,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大、皖垦种业等单位的科研合作,相继实施了粮丰工程稻麦连作周年平衡增产、“第二粮仓”STS预研、农业栽培技术体系等3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课题研究,集成了精量播种、小麦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一大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了沿淮稻茬麦、旱茬麦、旱直播稻等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稳固了麦稻轮作、麦玉轮作的农业周年增产模式。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农场第一时间开展农情调研,利用农业物联网沃·农技术、场办广播电视等平台及时发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信息,指导职工家庭农场迅速有效地落实各项农技措施。在2015年江淮地区小麦赤霉病、水稻瘟病发生较为严重的一年,龙亢农场由于统防统治及时有效,规避了自然灾害,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按照科研合作计划,今年龙亢农场试验种植小麦新品种600多个、亲本材料1000多份、育种后代材料3万多份。同时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小麦试验项目20多项,主要是黄淮海地区、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国家科技支撑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这些尖端项目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带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农业耕作技术路线。龙亢农场充分发挥现代农机装备的“引擎”作用,不断升级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标准。截止目前,全场农机保有量347台套,其中拖拉机220台、收割机108台、插秧机4台、植保机15台,农机总动力2.1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8.5%,农机手持证率、农机车辆挂牌率及检验率均达100%,并新建了现代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和机务区。农场建立健全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涵盖秸秆还田、翻地、深松浅翻、耙地、播种、镇压、开沟、植保、中耕施肥施药、水田整地、机插秧、机收等一系列作业质量标准,还依据田块、作物茬口的不同,制定了相应的耕作技术路线,从而使每个田块都能实现精耕细作。同时,龙亢农场紧紧抓住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财政部深化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的契机,深入开展了农机市场化服务,实现了菜单式服务、合同化管理、标准化作业、全程化监督,扩大了全程社会化服务范围,彰显了农垦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平均每亩节本增效达65元。
绿色增产模式深入推广。在全场推行“五改、五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启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落实了“四节”、“六推”、“七化”措施,即,节肥、节药、节水、节种,推广专用品种和标准化栽培、农机标准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通过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去年农场午秋二季秸秆实现了直接粉碎全量还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比阻逐年降低;严格落实农业部化肥农药“零增长”的要求,实现了减少化肥施量20%的目标;物联网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为职工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加快了现代农业信息化进程。着力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在生产方式上,加快农业水利、机械、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科技转化水平,转变了农业靠天收和劳动密集型的发展状况;二是在资源利用上,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种、节药、节能农业,转变了农业依靠资源占有、资源消耗的发展状况;三是在经营方式上,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新型职工农工培训,转变了小规模、低水平经营农业的发展状况。
当前,龙亢农场正以贯彻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意见为动力,明确目标,找准抓手,全方位深化产学研合作,切实增强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展示区、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李峰)